每走一步,就是一段歷史記錄。
對於孩子們,憂慮的家長還能做些什麼?
如果沒有去過總爺,不會因為這所環境特優的小學,感到驚訝,一個如此緊密接合藝文園區的小學,無異是夢幻中的理想小學。
尤其聽見它是以公立小學的同等價格招收學生,並且採取自由學區制度,歡迎有意願的家長,無論貧富、無論遠近,都可帶著孩子前來就讀。這種超優森林小學的教育環境,在北部或各地,高學費的門檻,讓許多有心孩子教育的家長,根本無力前往。
但是總爺國小,無異台南縣的教育之光,它以進步的教育典型,標示一個未來小學的可能性,給台灣眾多小校一個學習的方向。
當得知總爺國小即將裁併關校,心中大惑不解,為何一所優質的學校不能留住,帶動台灣教育環境整體向上提昇,反而是廢掉好學校,又得一切從頭開始。
主事的台南縣府,起初以引進大學教育資源為由,作為關校的理由,當大學不願成為小校的排擠者,三百公尺學區制的教育資源論,在一張地圖上幽然顯現,那種沒有溫度的短線思維,令人大笑。
將學校辦好,一直是教育的首要目標,好的學校自然吸引學生前來就讀,在偏遠地區辦出成績的特色小學,都是學生不斷增加,更何況在交通便利的都會地區,過去保障學生權益的學區制,在現今反倒成為阻絕學生進入好校的限制作法,學區制的意義何在?當總爺國小成為優質小校,自由招收學生,展開一種新的教育可能,對於其他小校都該投注更大教育經費,提昇全體國小的品質,讓各校都有好的特色環境,讓學生適才適性自由選擇就讀,甚至形成校際的良性競爭,怎麼會是以學區重疊、節省教育經費為由,關掉一所好的學校。
甚至更讓人不解,在不斷強化總爺、文正二校距離很近,只能留下一所的獨斷言論中,為何不是讓文正的學生,一齊到總爺享受優質的教育空間,讓台南縣出現第一所藝文小學,卻是關閉環境條件良好的學校,再去花費經費搭橋建路,重新複製一所具有總爺特色的小學。
整體的不提昇,卻關掉好的學校,當一些人士喊出「為何總爺特別享受!」,以敵視之姿要求裁併關校。我心裡想著,做為一位關心子女教育的家長,應該是喊出「我希望教育環境跟總爺一樣!」
當理解總爺文化園區即將OT,分成三期的不同規劃,根本沒有留下總爺國小的考慮,於是一切清晰,學區、資源言詞全是幌子,真正的情形,就是可以國土招商發展,卻容不下一所優質小學!
八月十三日搶救總爺國小大遊行,在地方政府連修法令執意進行,在中央政府冷淡漠視無力應對,大概一所優質的小學,即將消逝在光以口號追求良好教育的政府施政中,彷如一切命定。
那麼上街遊行的意義,不只是為搶救總爺做最後努力,也為台灣教育的倒退,註記一個歷史,讓後世瞭解,在未來OT出去的總爺藝文園區內,曾經有一所小學,是那麼美麗,隱身在綠色林蔭內,一度成為台灣的教育火炬,成為南縣之光,而偉大的政府關閉了它,有如一切不曾存在。
更重要是,陪總業的孩子走上一段,讓這些願意站出來告訴大人,孩子們需要什麼的學生,有些溫暖的感受。讓他們瞭解,希望在好學校唸書,不是特權,也不是錯誤,當他們站出來爭取權益,在人生中是多麼值得喝采,更要讓他們知道,當權勢成為一種專斷,世界失去正義,但是關心他們的大人,曾經站上街頭,為他們及台灣的教育努力過,未曾冷漠!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