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石門油污事件★(2008)


11月10日,巴拿馬籍貨輪晨曦號擱淺在石門海岸,造成艙底破裂儲油外洩,一百公噸左右重油外洩,污染石門洞一帶的海岸線。

台灣碰到這種海岸油污事件,似乎已經特例變常態,問題是政府部門總是沒有好對策。

從過去的油污經驗,預防重於搶救,台灣環島礁岩密佈,冬季時的強烈季風,以及強勁的浪湧,加上水氣增高的迷霧,常常是不熟悉海況的外籍船泊,一不小心就觸礁釀禍。



根據海事人員表示,一般船泊有固定的安全航線,發生觸礁漏油情形,大概都是風浪過大,需要實施近岸泊錨躲避風浪,一不小心就是擱淺觸礁,或者是船隻故障,失去動力,在洋流推動下,近岸觸礁,造成漏油事件。

對於近岸泊錨,應該有熟悉航道的領航人員,指引泊錨地點,不能只靠不熟悉海域狀況的船長,判斷海圖或者依照雷達指引,導至發生事故。

對於海上故障,第一時間必須通報,由鄰近國家緊急派遣修復人員登船,或是實施海上拖離,以及尋找安全海域緊急下錨泊停,都是防止船隻近岸擱淺的方法。

但是,這些每年冬季大概都會發生的問題,船隻忽視程序,政府未能嚴加要求、及時因應,於是讓漏油污染的事件,幾乎成為台灣冬季的常見影像。

第一時間的船泊搶救,對生態好,對船主也是減少損失,但是一旦過程疏漏或漠視,油污事件立即發生。

發生海上漏油,就是第二階段搶救時機,必須攔油於海上,先行佈下船旁、海上、海岸的三層攔油索,以及出動吸油船,佈置吸油管,就是必須在油污上岸之前,在海面上盡速處理油污,當然也包括船隻的緊急抽油處理,避免油料不斷外洩。

攔油於海上,成為防治油污事件的上策,一旦污油沾黏海岸,造成的危害相當深遠,並且難以處理。

那麼,晨曦號油污事件,一樣的問題,在重油污染海岸之前,船舶、政府做了什麼?

一旦等到油污上岸,在多的人力,再多的賠償,都無法挽救生態的危害。

至於以污染區域,生態危害不大為藉口,說的有點諷刺。

海域不會沒有生態,如果說沒有生態,表示生態早就被破壞,從人潮污水到水泥建設,加上北海岸盛行的燈火漁業,在大小魚通殺下,當然沒有生態。

另一種就是,對於政府沒有綠觿龜上岸,黑面琵鷺群聚的海岸灘地,只有小蝦小魚的潮間帶,就算是沒有生態。

好吧!就當沒有生態,那動員那麼多人到海邊搶救,算是為海岸美白囉。

海岸油污又一樁,一樣場景、一樣過程,政府何時才能


像防衛作戰,實現那句「阻油於海上,不要灘頭決戰」。

油污影像,看看吧!畫面熟悉,有什麼不一樣呢?


分類:未分类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