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笑話一則!
–台灣海岸線破壞最少是那個縣市?
南投!
因為南投不靠海。
–那台灣海岸線保護最好是那個縣市?
金門!
因為四周還有地雷。
夠冷,夠好笑,但是也心酸。
玩在海邊,一直是海洋國家的歡樂泉源。
但是,在台灣除了上述二個地方,大概能玩的海邊,都已走向開發,失去原初的面貌。
但是,高度開發沒有讓全民共享,甚至漸漸成為濱海失樂園,讓M型社會中,右邊的狂歡,左邊的心酸。
海岸樂園的開發歷史,交雜著台灣休閒的慾望想像。
公視6月16日晚間十點,播出台灣海岸休閒開發的專題,從東北角飛碟屋到東台灣杉原灣,環島看看這些美麗的秘境、沙灘,以及美景下隱藏的海岸悲傷。
先看看一段偉大的影片。
這是目前世界上,最早的海灘活動影片,拍攝者是記錄片之父–盧米埃兄弟,拍攝時間大概是1895-1900年,一個電影剛出現的年代,盧米埃兄弟在法國海濱拍攝自己家人海邊戲水,以及沙灘上的休閒活動。有趣的是,注意旁白的醫學說法,以前將海邊玩樂說的多麼有害健康,其實那也連結到二十世紀初,行為醫學發韌的背景。
無論當時意見多麼奇妙,這段影片代表一個海灘旅遊的展開。
在十九世紀中葉,工業化時代的全球擴張,讓人們學著在星期天不上教堂,開始出門郊遊休閒,當時沙灘的活動成為一種時尚,縱使沙灘上的淑女,依舊在豔陽下穿著維多利亞式的蓬蓬裙,以現今目光,顯得有些怪異,但是走向海濱,成為一種舒緩身心、假日休閒的去處。
二十世紀初,台灣在日本人手裡,北部的和平島以及南部的西子灣,都開始和世界同步,已經有海水浴場的出現,濱海休閒的風氣,成為日本家庭或是少數台灣精英,重要的休閒社交。至於一般大眾,大概只能在沙灘上撈魚苗拼生活,或是港邊唱著惜別曲等無人,要進行沙灘活動,應該是無福消受。
直到國民政府前來,更慘!因為戰爭的氣息,讓所有海岸線成為禁地,除了漁民、情報員能在海岸進出之外,一般民眾別說玩,就是海邊張望,大概都會有事情。如果年紀長一點的,大概都會曉得,當時台灣的海岸線,都有一層刺鐵絲的圍籬,阻絕一般民眾的前往。當時能下海的,從日本人換成美軍顧問團,以及一些政府精英的家庭,一般人一樣在沙灘上撈魚苗拼生活,或是港邊唱著惜別曲等無人,要進行沙灘活動,簡直是痴人說夢。
這意謂著,百年前開始,台灣的一般百姓,是沒那麼多機會接觸海洋,縱使台灣加上離島有著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線,但是就是和大眾被迫絕緣。
直到1960年左右,劉自然事件發生之後,台美關係緊張一陣,美軍顧問團人員的濱海休閒,由聯勤在金山、墾丁等地設立美軍渡假中心、招待所(今金山救國團、墾丁聯勤渡假中心),讓老美玩得高檔一點也安全一點。同時也將原有的海水浴場開始開放,開方一般民眾前往,當時北部的福隆、沙崙,台南的小美軍,高雄的旗津等地,都成為台灣最早開放的海水浴場。
初期的海水浴場,其實相當簡易,提供灌洗更衣的小木房,後來慢慢加入一些賣彈珠汽水、出租陽傘的小商店,海灘的開發並不明顯,沙灘戲水、防風林裡烤肉,成為當時主要活動。
到了1970年代開始,海岸管制更加放鬆,部分海岸土地交回原地主管理,或是將海水浴場委由當地鄉鎮經營,以公共造產方式,增加地方收入。於是許多業者看準這波機會,無論以標租方式,向縣市鄉鎮取得經營權,或是以購地方式在海邊興建渡假中心。
澎湖吉貝海上樂園是一個例子,業者向澎湖縣長期租地,開始興建濱海樂園,從遊樂設施蓋到餐廳,在擴建渡假小木屋,最後還蓋起圍牆,收起門票營生。北部翡翠灣又是另外一個例子,拜台二線拓寬,旅遊人口增加,業者透過購地方式,興建大型渡假中心,帶動石門、三芝、金山一帶的濱海開發潮,其中不乏結合當時建屋販厝,在海邊蓋起景觀住宅的大樓或渡假小屋。
網路上熱門的三芝飛碟屋,就是那一時期的產物,生產玻璃纖維的饒姓業者,仿照美國UFO小屋的概念,蓋起一棟棟緊臨海灣的飛碟屋,原本採取渡假小套房的模式對外銷售,但是在不斷增建過程中,財務發生問題,幾度轉手易主,從單棟銷售到年費會員,經營策略不斷變動,但是依舊無法解決擴建太快的財務問題,最後宣告失敗,成為今日的廢墟景象。
這一波濱海樂園的開發潮,台灣本島及離島開發不下四十多個海水浴場與濱海樂園,但是在環境保護的法令未完備下,已經照成海岸生態的破壞,無論建在礁石上的房屋,或是污水直接排入海洋的污染,或是在商店裡賣起珊瑚、海馬、星砂、珍奇魚類標本,甚至在離島澎湖興起的踩死珊瑚的踏浪風,造就太多傷害生態的開發行為。另一方面,這些濱海樂園,無論長租或購地,許多業者都有雄厚背景、充沛人脈,在當時民智未開的時代,違法的把屬於公共區域的沙灘圍了起來,以收清潔費名義變相賺錢,更糟的是阻擋當地居民使用海域的權力,造成長期的民怨。
到了1990年代,許多傳統濱海樂園,因為高度的開發,造成沙灘的流失,加上更多濱海休閒區的出現,遊客不再想再進去那些要收門票,內部設施又嫌老舊的濱海樂園,於是台灣環島許多海水浴場、濱海樂園,陸續面臨無人標租的狀況,於是一家家關門,留下許多廢棄的濱海建築,以及不斷流失的沙灘。
這一波休閒開發潮,已經把北部與西部的海洋環境澈底玩爛,原本期待因為荒廢,可以讓環境慢慢恢復生機,但是九二一地震的發生,以及隨後的風災、土石流,讓台灣的山區交通,就這麼神準的在夏日旺季常常中斷,許多有別傳統家族型態的財團,開始進入休閒市場,並將開發目光放到海邊,而且是還未太多破壞的南部墾丁及東部海濱。
問題是這些未開發區域,大多屬於國有地,甚至都是民眾口耳相傳的私房秘境,財團看見商機,更看見政府對於經濟的渴望,於是根值促商條例的BOT開始出現,對於財團是免除土地成本及環評干擾的休閒事業,對於政府是把國家資產化為財源的捷徑,二相合謀之下,新的濱海開發潮開始湧現。
這波以濱海景觀VILLA風的開發潮,不再走傳統濱海樂園的開發模式,不必養上各式動物,或是搞了一堆遊樂設施,它強調的是自然景觀,以及私人休閒,相對這樣的觀念,更是將海灘封閉,化做私人領域,不必收一百二百門票錢,而是一次收上六千一萬的渡假費用,提供的保證就是絕對的私享,絕對的寧靜。
這種私樂園的VILLA風,找尋的地方,一定要有景觀、一定要有沙灘,甚至最好周遭都沒有開發,一個原始自然的濱海地區,淤是從墾丁大灣、關山、台東杉原灣,棕櫚海濱、奚卜蘭島、三仙台、花蓮七星潭、磯崎、南方澳豆腐岬、北海岸卯澳,再跨海到澎湖魚翁島、七美月鱧灣等等地區,都已經開發或是計畫開發,甚至完成土地收購或征收。
台灣還有自然的原始海岸嗎?
答案會是否定的,在早期濱海工業、漁港建設、防波工程、濱海樂園的開發下,台灣已經沒有多少濱海淨土,那些至今仍被視為秘境的所在,其實早就被看上,開發建設的企劃書早就完成,甚至說不定就以站在財團收購的土地上。這些還未開發的淨土當然是生態地,各項海域生態不見的那麼清楚,但是開發在即。
更嚴重是,當這些最後淨土一一開發完成,到時想穿條短褲,不帶錢到海邊遊玩,簡直是天方夜譚,因為那些秘境將會成為私人樂園,只有尊貴客戶可以獨享,縱使現今確認沙灘屬於公共領域,財團業者不能壟斷,但是開放的區域,不保證能找到前往沙灘的入口,或是一條好走的路,要玩沙灘,享受秘境,就得多準備銀兩,才有快樂。
這也是許多環保、人權人士所置疑的所在,BOT不是針對公共建設投資,怎麼化為財團的私人利益,沙灘不是屬於公共領域,怎麼成為私人樂園。
未來,台灣濱海將會再有一條界線,阻隔人民與海洋的親近,早期因為政治理由,現今因為資本邏輯,再度形成海禁的濱海失樂園。
再看一次百年前的濱海影像。
別笑她們服裝正式,在那個尚未開發的天成美景,他們不分貴賤自由進出,享受景觀未化做資本財前,那種人間的潮騷慾望。
那麼,回去看看開始的冷笑話。
台灣未開發的海濱,的確不好笑,而且還有點心酸。
公視6月16日晚間十點,播出台灣海岸休閒開發的專題,可以看看。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