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亂世。米勒●(2008)


米勒來了!當《拾穗》已成歌頌農民勞苦的曠世鉅作。
我想到在米勒筆下的那個亂世!

對於畫家,在那個還沒有電影的時代,繪畫總是想表現一些什麼。
這也是賞畫在畫家技巧的作者論後,屬於繪畫的唯物史觀。

是的!任何偉大畫家,離不開物質基礎,包括繪畫材料,以及他的歷史背景。

畫什麼?受到時代影響。那麼,米勒生長在什麼年代呢?



米勒出生在1814年,法國諾曼第地區富農之子,他的家庭不窮,但是他熟悉農村的事物。米勒出生的年代,正是法國大革命後,建立第一帝國的拿破崙被流放到厄爾巴島的時刻,接續波旁王朝復辟,後來拿波崙又溜回來政變,當上一百天皇帝,接著就是一連串革命、政變,帝國與共和的交互執政中,直到1875年米勒過世,法國才在第三共和時期,進入平穩年代。

亂世,米勒生存的年代,法國不是對外作戰,就是國內政變、革命動亂連連。年輕時代的米勒,其實也不清楚自己的畫風為何,就像許多年輕畫家一般,前往改成美術館的羅浮宮,臨摹前代大師的名畫,修習繪畫的技巧。當時也創造許多肖相畫,其中不乏符合浪漫時尚的裸女畫,這類以裸女創作題材的繪畫,從十八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的安格爾創出名號後,就成為畫壇上的主流。

米勒的老師德拉羅什,算是初期影響米勒畫風的人。德拉羅什算是當時巴黎的名師,有名氣但是沒有太多知名作品,但是他的白目,卻是歷史上相當有名。如果對畫作有概念的人,應該知道知道拿破崙有位御用畫家大衛,專為拿破崙畫製偉大事蹟,譬如拿破崙稱帝為約瑟芬加冕的歷史場景,當然還有拿破崙騎駿馬越過阿爾卑斯山,突襲義大利的英雄畫。


但是,白目的德拉羅什,卻在後來把它改畫,畫成這幅樣子。


看!偉大的拿破崙騎驢,一幅快凍斃快累死的困窘樣子,越過阿爾卑斯山。根據史實考證,德拉羅什畫的才是真的,但是打破英雄形象,也夠讓拿破崙崇拜者恨的牙癢癢。這樣的白目老師,當然不可能教出一位乖學生,米勒一度繪製一些帶有反諷史實的歷史畫,如1848年的《巴比倫被俘的猶太人》,但是畢竟那不是米勒真正所長。


直到1830年左右,米勒數度前往義大利學習,當時英國康斯塔伯所繪的風景畫,已經在歐洲引起風潮,身為歐洲公敵的法國,國內仍是安格爾的古典派和德拉克羅瓦的浪漫派,二者還在爭奪浪漫主義時期的畫壇主流,歸國的米勒和柯羅、盧梭等一群畫家,期待開創新畫風,1849年陸續遷住到巴比松地區,開始創作自然主義的畫風,後世稱為巴比松派,法國自然主義繪畫的開端。

自然主義的出現,不僅是畫風的轉變,其實也是畫家對人間思維的轉變。

因為在西洋畫史中,從古典時期的神祗宗教畫,到文藝復興的王公貴族肖象畫,也只是由神到人,或是已具神格的英雄,對於繪畫勞苦人民其實並不多見,十七世紀林布蘭曾經創作《夜巡者》類型的社會畫風,但是無法形成風潮,其間當然存在著早期畫師需依賴宮廷貴族維生,畫作的題材還是必須繞在貴族身上。

十九世紀初,市民社會漸漸成形,畫家能以賣小畫養大畫的方式,減少對與王公貴族的依賴,於是創作市民所喜愛的風景畫,或是以鄉村為主題的畫作開始成為主流,當自然主義成為一種指涉,其實不僅是本身題材的轉變,更重要是告別早期神祇、英雄的歌頌,全然向人間遙望。

但是請記住!當時的亂世,落難王公依然有生殺大權,沒有太多畫家會畫出太嚴厲的畫作,於是自然主義某種程度扮演一種逃脫,畫天畫地畫動物,就是不畫那些昏君庸臣,在感性的人道主義觀點下,偷渡對於當時情勢的指控。有人會批評米勒的畫太溫馨,不像前期西班牙畫家哥雅畫裡的尖銳控訴,不過這樣有點不對稱,西班牙畫家畫圖罵法國拿破崙入侵,不會砍頭還成愛國畫家,但是法國畫家畫圖批評法國窮兵黷武,在那時代下場會如何?

那麼,這樣的亂世背景,米勒開始他的繪畫生涯。

在巴比松,米勒以日常生活周遭的景物開始入畫,他曾經畫過自己的家人,妻子帶著孩子在門口尿尿,米勒有九位孩子。


米勒一直以巴比松的鄉村人物,做為作畫題材,1857年後的《鋸木工人》、《晚鐘》、《拾穗》、《牧羊少女》等作品,都成為他繪畫的顛峰之作。對於米勒所屬的自然畫派,大家都關心畫中的人物,但是其實重點在氣氛,米勒沒有清楚畫過人物的表情,但是他深知姿態語言的應用,更重要是在長期觀察田野光線變化後,以多變的昏黃色澤,精準抓住日暮的迴光,營造一種無奈卻有帶點希望的氣氛,這才是米勒畫裡呈現的詩意,人是靜止,但隨著氣氛無限擴散。



1868年,1867年巴黎博覽會,米勒與柯洛一起展出田園自然風格的畫作,俄國大文豪伏爾斯泰稱讚《晚鐘》畫風充滿人道關懷,人道畫家之名開始遠播,巴黎市民喜歡《拾穗》,公認畫出農民的勞苦,農民畫家名號又響徹雲霄,更重要是,後期的印象派畫家們,在天園畫的天空背景中,發現光線的絕妙,形成一股開創新世的風潮。



人們逐漸喜歡米勒的繪畫,但是他已走入人生之秋,晚年的米勒,開始轉性,不再畫鄉村人物,專心創作四季四部曲的畫作,這幅名為《春》的畫作,彰顯米勒的意圖,原來畫裡的農人稱為一種吸引,他想給世人的仍是人間天堂的氣氛,尤其這幅以春為名的巨畫,氣氛充滿薄鬱的哀傷,顯露畫家的人間心性。



1875年,61歲的米勒病逝巴黎,同年柯洛也過世,法國自然主義畫風兩巨將相繼離世,後輩高培爾承接思想,開創些寫實主義畫風,但是懂得自然主義光線奧妙的印象派畫家們,卻卻也即將掀起畫史上的一場革命。

史博館展出自然主義大師米勒畫作,看完到故宮看印象派前期的畢沙羅,還真是一趟歷史之旅。

分類:未分类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