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汶川地震的省思–搶救、重建與思過◎(2008)


一切場景有如921地震般重現,在媒體強烈播送下,悲痛莫名,畢竟是人間至悲,何有國別之分。

幾天來,看著傷痛現場,總想著能寫些什麼?在一幕幕災區畫面之後,想到台灣九二一的重建經驗。

災害發生後,現場紊亂,多處交通中斷,搶進災區,搶救受困生還者、確認死亡人數,以及找尋親人,大概是災後發生一、兩星期,所必須面對的事。其中搶救受困生還者,縱使號稱有生命探測儀、搜救犬等裝備,但是找的到未必救得出,地震後的牆倒樑斷,倖存者壓在幾百公斤的水泥塊下,為了害怕大型機具拉扯,造成二度崩落,常常必須依靠人力細挖,搶救時間時間漫長,生命也不耐等待。



災時的即時逃離,成為保命上策,一旦逃離不及,房屋的結構設計,甚至室內空間規劃足以撐出安全空隙的避難角落,都是災後不斷檢討的事。但是對於地震,我們有多少準備?地震發生時,高樓層居民、學生多數根本來不及逃出,大家都想躲桌下、躲牆角,但是一旦水泥、鋼樑重物壓下,牆角成為最易斷裂處,鋁製、木製的桌子,只能防止物品掉落的敲擊,如何擋住巨樑牆壁的壓垮。

九二一之後,曾有學者提出,房屋角落設置鋼骨鋼板構成的安全空間,萬一地震發生,人員躲在空間中,至少不被立即壓死,還能等待救援,但是這樣的構想未被重視,建築界採用H型鋼樑,提高防震系數,認定只要撐的住就沒問題,但是一旦撐不住呢?有沒想過建築體碎裂,崩落的水泥、樑柱重量不一,相互交叉卡接之下,也許只要有一個五十立方公分的盒型安全空間,就足夠撐住崩落水泥塊,讓人安全躲著,挽救多少生命,等待救援的到來。



許多受困生還者能夠存活,就是幸運的處在一個崩落形成的安全縫細裡,才能等到救援,這樣的幸運是千中選一,太多人等不到這樣的幸運,但是製造這樣的空間,以現今工程技術並非難事,早期採礦坑道就有躲避落磐的避難處,甚至官門豪宅都有形同保險箱的鋼板屋空間設計,為何無法推廣到民居或學校。

缺乏安全空間,震後能逃得出,多數是逃出屋外,身處廣場的民眾,多數陷在房舍之內的居民,根本難以挽救,不是立即壓死,就是壓傷後無法立即救治而死,更多是因為不敢冒然動用大型機具挖掘,就陷在底層中乾渴而死。

地震前的結構設計,早已

分類:未分类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