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尖石反水庫—誰在山中造怒濤★(2012)


新竹縣尖石鄉為了興建比麟、高台二座水庫,已經讓尖石前山5村、後山2村,超過30多個泰雅部落,陷入高度恐慌之中,在部落淹沒、道路中斷的情形下,面臨一個滅族的危機。

興建二座水庫的計畫,起自2005年左右,在石門水庫面臨山崩淤積,蓄水量減少,開始規劃二座高山水庫,透過越域引水方式,作為水量調節與減緩淤沙的功用。


規劃中的比麟水庫,位於尖石前山的比麟部落,在比麟大橋上游處,興建壩高138公尺的比麟水庫,蓄水量約5千萬噸,預計淹沒比麟、天打那、那羅、吹上、小錦屏5個原住民部落,並且中斷前山天湖、水田部落與後山司馬庫斯等部落的聯繫道路。

另一座高台水庫,壩址位於尖石後山田埔部落下方山谷,壩高190公尺,蓄水量1.5噸,預計淹沒秀巒村一部份,並且造成尖石後山部落的交通完全中斷,更重要是尖石後山的豐富生態與生物棲地,造成嚴重衝擊。

比麟、高台二座水庫,興建的原因都是相當不公義。比麟水庫規劃理由是為了新竹地區120年的需水量,實際上卻是在不斷擴大工業區,增加都市人口,在寶山水庫不足供應後,開始向山區搶地蓄水。高台水庫興建的目的,在於興建一座淤沙水庫,可以在石門水庫進行排除淤沙時,作為替代水庫。

二座水庫的興建,呈現一種獨厚城市、犧牲部落的心態,為滿足城市與工業用水,不惜破壞生態,以及毀滅文化的霸道,讓泰雅族重要居住地,遭到嚴重破壞。這也反應著國土規劃的澈底失敗,在開發工業區,發展城市之時,完全不顧水資源的極限,一眛以水壩工程來爭奪水源,一如中國三峽大壩開發,為一城一地,犧牲千萬人民。

諷刺是,二座水庫都只是滿足工程學上的想像設計,在尖石山區一直都是地質不穩定區域,二座水壩有如超高攔砂壩,幾年大豪雨沖刷山體,就足夠淤塞水庫,根本無法蓄水。在台灣,太多水庫已經面臨颱風後的淤沙危機,水利署不思減少河道阻擋物,讓水流帶走淤沙,提供海岸補沙,反而是興建更多的上游水庫來造成更大問題。

一如石門水庫上游的榮華壩,1983年興建也是為了幫石門水庫攔砂,18億經費在使用20多年就已經面臨嚴重淤積,在山洪摧毀巴陵壩後,榮華壩也有崩毀的危機,一旦淤滿砂石的河道,在大型洪水推動下,對高壩形成的土石流衝擊力,已經超過原初的蓄水壓力設計,一旦壩毀,1千多公噸的洪水,又是對下游壩體形成衝擊,如同骨牌效應一般,人工洪水從山而來。因淤積造成溢頂潰壩,一直是潰壩的主要原因,1889年美國South Fork水壩發生溢頂潰壩,造成2000多人死亡,成為重大災難。

榮華壩的淤沙危機,如今依賴人工清淤,但是淤深的河道,數年清淤,一場豪雨就超過清淤數量。但是榮華壩的危機,沒有讓水利署放棄築壩攔砂的思維,反而在山區興建更多新水壩,來解決舊水壩淤積問題,卻是讓問題更複雜化、嚴重化。

政府執迷新水庫建設,對於山區部落形成重大衝擊,因為不只是淹沒區的直接毀滅,因為興建水壩的施工期與蓄水後的長期道路中斷,讓不淹沒的部落也面臨無路可走的困境,觀光進不去、水果運不出,居民到最後就是遷村。

台灣原住民部落,在近十年來原居地遭逢最大危機,八八風災讓南部高達50多個部落面臨遷村,東部阿美族面臨傳統土地不斷被侵佔開發,一旦尖石二座水庫興建,更讓新竹泰雅族原居地喪失。

面對滅村、迫遷的危機,尖石前後山部落,紛紛發起抗爭行動,前山部落在尖石舉行抗爭行動,邀請澳洲反水庫環保健將約翰席德前來幫助。

後山部落的馬里光、基那吉群部落聯盟,也展開抗爭行動,尤其司馬庫斯在2005年櫸木事件後,2007年進行封山行動,2008年統合玉峰、秀巒19部落組成「泰雅族馬里光、基那吉傳統領域守護管理聯盟」,形成一個堅決為土地抗爭的組織。

比麟、高台水庫的興建,未必有效解決水庫問題,反而在深山裡造成部落怒濤,形成巨大激烈的抗爭行動。

分類:環境, 開發, 原住民, 山林, 水庫標籤: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