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守護台灣無形文化財—馬祖北竿的坂里十三暝◆(2012)


馬祖的元宵前後,幾座離島的各村廟宇,都會輪番舉行神明遶境活動,當地稱為擺暝,一直保有相當傳統的文化特色,也是馬祖特有的宗教節慶。

在馬祖擺暝中,北竿農曆初十三的坂里十三暝,相當享有盛名,一則是最早舉辦擺暝迎神的地方,二則是特有的燒馬糧儀式,更具有特別意義。


初十三夜,來到北竿板里,中午時刻板里大宅供奉的白馬王爺,已經出巡遶境,前往鄰村拜訪各村神明,邀請晚間一起遶境到白沙平水尊王廟作客。這段由坂里到白沙約二公里的道路,就是坂里十三暝的繞境路線。

到了晚間,日沒的暗藍天際下,點亮著金黃的燈籠,映在灰白磚石的坂里大宅牆面,有著離島迷離的風味。坂里大宅裡,白馬尊王供奉大廳之上,桌前遍佈獻禮牲果,顯示人們的虔誠。

隨著遠方鼓板聲響,應邀前來的附近十多個村落的神明,在四人抬轎下,陸續步行來到坂里大宅,入廟向白馬尊王致意,就在廟外各神轎相互問候。

這是神明間的相見,也是各村信徒較勁的時刻,在神轎相互側翻致意後,二轎就相纏一起,在神力施展下,抬轎信徒以繞圈,相互較勁體力與團結力,由緩而快,甚至有時三轎相纏,趁緩時可換人上陣抬轎,繼續繞圈纏鬥。

神轎較勁時,各村伴行的鼓伴隊,也是各自賣力敲出節奏,比較節奏,也比較技術,激烈時會燃放鞭炮,讓抬轎者在煙硝火光裡奔跳,贏得滿場喝采。

看似激烈繞圈纏鬥,卻是相當有禮儀,一旦較出體力高下,就會互敬退出,再由不同神轎上前纏鬥,神轎的繞圈纏鬥,顯示各村的人力與訓練,一些村子中壯人力充足,就敢一戰再戰,有些村子就小繞意思一下,細細觀察極為有趣。

在各村神轎陸續到達後,遶境的大隊也漸漸排列成形,等待供應白馬尊王大轎入隊,就由神偶保長開路清道,後面跟著七爺八爺,以及神明旌旗、帷帳,引領白馬尊王大轎,隨後跟著各村神轎,以及一路跟隨的村落老小,最後由獅陣壓陣,一路浩浩盪盪向白沙平水尊王廟出發。

一長列的遶境隊伍,走在小島海濱道路,一旁是岩石山壁,一旁是峭壁海洋,孤冷的高山大海中,一列喧囂的人間迎神隊伍,渺小的在天地之間虔敬自然。

一路上經過廟宇,遶境大隊前往拜訪,仿如神明間的新春團拜,神明一年一見,人間也歡慶聚集。居民說,早期各村人口眾多,留村的不少,回鄉的也多,遶境大隊更是綿長,神轎相鬥、鼓板對拼,更是激烈萬分,但是現今人少了,抬轎也多老人,鼓板年輕人也不多學,很多扛旗、扮偶的人力,都靠當地駐軍支援,盛景不如以往。

好幾家居民,都是遠走他鄉,在這個時間帶著小孩,回來看看故鄉的傳統,多少留些故鄉的記憶。夜暗的濱海路上,看見一個堅持古禮卻又艱辛維繫的傳統節慶。

遶境大隊到達北竿碼頭旁的白沙平水尊王廟,廟方歡迎遶境大隊來到,一時之間煙火齊放,照亮小島的夜空,各村神轎在等待入廟拜見後,又在廟前廣場上,開始更激烈的扛轎相繞。

平水尊王廟裡,由坂里白馬尊王入廟安座,進行一年一度的作客拜會,各廟神轎依序入廟,向平水尊王致意後,以轎身為筆,在覘桌前點畫書寫,由廟裡耆老解讀溝通之意。

作客結束後,遶境大隊又一路返回坂里大宅,在進入坂里村落後,村落居民在燃燒糧草與紙元寶,供奉給白馬尊王的白馬座騎食用,並且沿途向各村神明膜拜,祈求平安。

在馬祖多數信奉白馬尊王信仰,也深信尊王的白馬坐騎,具有保護鄉里的神力,唯獨在北竿坂里,長期有燃燒糧草的儀式,形成沿街燒馬糧的特有景觀。

在白馬尊王返回坂里大宅後,各村神明也陸續回廟,結束坂里十三暝的遶境作客儀式。

結束後,坂里的媽媽們合力烹飪當地美食,提供遶境的人力食用,在溫馨的氣氛中,歡慶一年的相見。

整個擺暝遶境儀式,大概三個小時,不能算是千人的大熱鬧,但是在數百人的行列中,可以見到參與者的虔誠與用心,更重要是太多未及細述的小細節裡,保有道嶼居民的守護傳統,在台灣不會過度觀光化,依然保有傳統風貌的宗教節慶,坂里十三暝具有無形文化財的潛力,也必須更多人來關心,以及協助保存。

分類:祭典, 文資, 旅行標籤: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