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故鄉守護–日本社造新思維】(2010)


工業開發、市町合併,日本社區面臨著變動的命運。

工業搶地、五都更新,相似的場景一樣在台灣出現。

對於社區再造,從以往的環境整理、優質觀光,到現今故鄉守護,日本不斷在社造進程上,發展出新的思考模式。

「故鄉守護」,一種以安適人居的理念,開啟社區生活保存的意義,它不只是強調反對開發,或是全然為觀光準備,而是追尋傳統的生活智慧中,以居民為主體,找出優質生活的方式。


幾年來,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透過各種議程,一直推動「故鄉守護」的觀念,因為熟悉日本脈動的丘如華老師,理解日本社區面臨的變動,以及許多日本市町社區進行的因應調整,她以「故鄉守護」來形容這樣的新景況,也希望台灣能夠理解相似的變貌,在日本有著甚麼方式的新思維。

在今年六月,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邀請日本全國町並保存聯盟的成員來訪,他\她們都是日本長期推動社區工作的重要人士,透過他們的交流演說,說明日本新的故鄉守護觀念,讓台灣社區瞭解在長期以創新發展思維下,甚麼是如母親一般的故鄉守護精神。

奈良町社區營造中心黑田睦子、飛驒市觀光協會榮譽顧問村?有造、日本明石工業高等專校八木雅夫、大阪人類科學大學教授片寄俊秀等人,都是日本重要的社區推手,幾十年影鄉著日本的社區發展,他們應邀前來台灣參訪,並且進行為期兩天的重要演說,帶來長期推動社區再造下,一些反思與新的思考。

這群日本的社區學者,參訪煤鄉候硐的風貌,在他們眼裡,日本時代建立的煤礦工業遺址,景觀十分親切熟悉。八木雅夫教授表示,在日本也有相同的區域,他們不急著全面開發,而是有所思考的區塊整理,讓每一個空間,都能融入居民的思考。參訪團員中的八木老師,他是一位學者,也是作家,經常以速寫的方式,來記錄對景物的觀察。

打開古老的置物櫃,裡面放著礦工的生活用品。日本專家們在候硐煤礦博物館裡,觀看礦區的古老文物,理解礦工的生活歷史。參觀的教授表示,以居民生活史來呈現地區發展,有助社區認同的凝聚,特別是對年輕時代,能夠理解父祖輩在此生活的景況。在山區大雨中,結束一天的戶外參訪,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安排日本學者,前往候硐社區的活動中心,和當地進行一場交流,提供社區經營的想法。

候硐社區的交流會中,片寄俊秀老師以日本社區發展的階段,提出分析說明,他分析早期日本社區的發展,分別有過?地反亂(荒雜區域重整)、環境破壞抵抗、町興連動(區域發展)的歷程,就是說從早期反荒廢到反開發,再進到觀光化,日本社區走過三個歷程。但是到現今,他提出「魅力向上」、「防災向上」的新社區概念,前者是找出社區的迷人特色,後者是因應現今的環境變化。

片寄俊秀針對現今災難不斷發生,提出日本最新防災社區的觀念,透過一張張災難畫面,他強調未來社區營造,不能只考慮觀光發展,必須進一步思考防災與避災的重要。

日本學者們結束台灣各社區參訪後,選在金瓜石進行為期二天的文化資產課程,主要是希望介紹日本家鄉守護的觀念,提昇社區營造中,居民與土地的生活意義。課程的設計上,邀請日本專家演講,透過現場翻譯,以專家們實際參與的經驗,將一些新的家鄉守護觀念,介紹給參與學員。

日本古川町一年一度的祭典,吸引國際人士前往觀看。古川町成功的社區營造經驗,成為台灣社區參訪的對象。當地古川町社造的重要推動者村?有造先生,說明推動社造的重要精神。他表示,古川町一樣有著工業化後的污染問題,從早期的髒亂,引發居民的反思,開始推動清理河川運動,成為古川町社造的開端。

整個推動過程長達二十多年,從整理河川圳道,到重振四百年歷史的古川祭,再建立木匠會館與祭典會館稱為社區核心,然後整體社區的規劃與建設,古川町的再造始終已創造居民優質生活為重心。到了現今,古川町成為一個整潔的社區,潔淨的圳水,養著許多錦鯉,社區裡穿梭許多遊客,每個人都來這裡遊玩觀看。

古川町的走過二十多年社造,村板先生有些新的想法。他表示,現今古川町當然有觀光化問題,這也是必須回頭思考核心價值的時刻,更重要是他提出新的思考,守護古川町不只是為當地居民,也為認同這樣理念的人前來居住。這段話打破長期本地、外地人的慣性思考,讓人深思守護故鄉的意義,故鄉不再是刻版的血緣、地緣之分,而是在於追求美好家園的認同,也唯有認同者的不斷加入,故鄉以永續美好的方式長存世間。

古川町成功的經驗,讓參與學員十分心動,但是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的丘如華老師提醒,古川町等日本社區,曾經是典範,現今也面對著不同問題,大家可以羨慕,但是台灣也有很好的故鄉社區,值得大家關注守護。

這場家鄉守護的社造課程,參與的成員,有許多社區團隊,以及政府文化部門的人員,前來參與交流,都希望瞭解日本進況,學習新的觀念。課程中,除了專家演講,在屏東教育大學曾介宏老師的活動設計下,也透過議題分組來互動學習,讓每個人擔任不同角色,在金瓜石社區參訪中,找出重要的價值資產。

金瓜石聚落,早期曾經是台灣重要採金地區,日本人設立礦區,造就金瓜石的繁榮,但是在採金事業結束後,聚落走向沒落,留下荒毀的房舍。接續而至的觀光事業,獨厚一些官辦的旅遊景點,並沒有帶動社區發展,引發金瓜石當地居民的長期不滿。當地社區與民宿重要的推動者吳乾正,就強烈表示,整個金瓜石的的發展再造,重心完全放在官辦的黃金博物園區,當地社區根本沒有一起提昇,甚至遺忘居民的存在。

透過文資課程的舉辦,也是希望學員瞭解金瓜石的聚落特色,提供不同的觀點,思考在不同角色身分上,如何說服不同利益團體,爭取到支持的資源。曾介宏老師表示,社區再造其實就是複雜的資源分配過程,甚麼該保留,甚麼該凸顯,不只要在社區內部溝通,形成共識,也要能說服外部的政府,獲得更多資源。活動設計上,就是要體驗這種現實情況,讓學員瞭解如何藥、以及如何說服。

結束實地參訪,活動成員以觀查心得,提出不同想法來說服別人支持。有人從居民角度要求法令調整,讓居民有更大空間,有人從社區角度,希望製訂景觀條例,保留金瓜石的樣貌。從法國留學回國的學員許純淳,理解歐洲守護社區的理念,在參加課程活動後,表示歐洲國家都很重視老事物,並且以居住老房子為榮,大家對政治冷漠,對於歷史文化卻很關心,台灣情況不太一樣,舉辦這樣的活動,也有助社區對文化事物的關注。

為期二天的守護家鄉課程結束,負責邀約日本專家的丘如華老師,表達活動推動的困難,更感謝這些日本友人的幫助。她強調,推動文資保護相當困難,她不只要找錢辦活動,還要透過關係邀請日本朋友來訪,這次許多學者都是自費來台,願意幫忙台灣社區,十分讓她感動。

當台灣不斷邁向開發,許多社區的文化資產,也面臨破壞與消失的壓力,推動守護故鄉的社造工作,更成為重要的事物。古川町的村?有造先生以城市的回歸想像,來形容當下社會對故鄉的嚮往,這樣的故鄉就是在低度開發的農村、街町,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守護這些區域,保留最美好的空間。

當來自日本社造學者,展現創造優質社區後,提昇居民的生活品質,以及以魅力吸引遊客的旅遊經濟,這種像母親般溫柔守護故鄉的概念,也許提供偏重工業開發、追求觀光發展的的台灣,一個不同思考的面向。

分類:文資, 旅行標籤: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