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從二岸生態互訪,看中國環境現況】(2010)


2008中國環境媒體前往東嶼坪工作假期,2009年中國環境組織來台進行社區參訪,在課程演講與工作假期的交流上,開始認識這群關心環境的朋友。透過活動現場的交談,以及電子郵件的聯絡,慢慢理解這群中國熱血青年,對環境事物的關心,以及現今中國環境問題的狀況。

更有趣是在深談中,發現中國政府對與環境組織之間,那種「麻煩與榮耀」的微妙關係,一個特殊的平衡邏輯,於是興起前往中國探訪生態環境現況的興趣。


2010年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之邀,以環境博客身分隨團前往參訪,這也是中國環境組織、媒體來台參訪交流四年後,台灣首度環境組織與媒體,進行回訪交流活動。

為期十天的「二岸環保NGO與獨立媒體長三角環境交流」行程,以浙江為主要區域,主題是水資源議題的參訪交流,走訪杭州、溫州、寧波、上海等城市,拜訪當地環境組織與個人,並進行許多場次的座談交流。為期十天的參訪行程,有官方與民間,有城市與鄉村,有安排參觀與意外所見,十天的行程收獲豐富,也更清晰參訪城市的生態環境事物現況,以及官方與民間因應的態度。

因此,在分享議題上,針對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狀況,分別以政府、組織、民間、媒體四個觀察角度,來呈現當今中國環境問題,以及政府與民間的行動。

一、政府的態度

對於中國政府,在全力發展經濟之下,高度的經濟成長率,也帶來高度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。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,如何根治成為一項長期改善的工程,甚至也關係到一個國家對於生態環境,秉持的一個生活哲學與因應態度。

中國政府對於環境事物的態度是什麼?在參訪行程中,一直可見的「文明城市」標語,成為一項有趣的觀察。

中國經濟高度發展之後,如何展現一個「文明」的國度,成為全國追求的事物,那意味著在經濟上,達成百年來「超英趕美」的心願,也希望在文化上有所提昇,讓中國擠身於一個文明的國度中。生態與環境保護在某個程度上,成為一種世界潮流,一種與世界同步的榮耀,於是生態環境保護,成為一種國家運動,帶有競爭與榮耀的心思在其中。

但是這樣的心思,在政府全力推動下,可以看的見成績,卻缺少一些內化的態度。在參訪行程中,以四個現象觀察,來談中國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態度。

1、有趣的溯源行動

河流保護一直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核心,全世界每個文明的發展,都是離不開河流。中國央視在1980年代拍攝的「話說長江」節目,追尋長江的源頭,透過媒體播送的力量,引發中國一系列的溯源熱潮,許多省分紛紛以母親河的概念,找尋河流的源頭,並且立碑作為紀念。

在河流溯源的運動中,河流以一種「飲水思源」的樣貌,成為重新凝視河流的角度,開啟在高度工業化之後,面對河流高度變化,河流溯源成為一種追尋原初美好的行動。但是這樣的關心,大多是帶點探險、調研意味的行動,重點在於地理位置的呈現,或是人文歷史的追尋,其實並沒有太多生態與環保的理念,甚至一旦成為公式化的溯源運動,只是造就許多江河源頭的風景勝地。

在參訪中,安排前往浙江安吉龍王山的黃埔江源頭參觀,在繞著山路一路上行後,來到源頭立碑的位置,特別挑選在一個山溪小瀑旁的岩石上,鐫刻「黃埔江源」的紅色大字,不改人們慣於在自然區域提字的習慣,十分具有觀光景點化的作用。更讓人驚訝,在這個黃埔江源頭的龍王山峽谷的山溪中,出現橫斷溪流的簡陋水泥攔水壩,並且連結一道滑梯,怪異的人工建設乍看之下,以為是魚梯等生態保育設施,到了上游處才發現原來是溪流泛舟的設施,因為山溪水淺,經營水上育樂的業者,在小小山溪裡到處築壩攔水,建造一個長達四公里的的山溪泛舟水道。

重要的溯源行動,造就一個景點,但是究竟朝向一個源頭生態保護的方向,或是憑藉名氣成為旅遊景點,成為河流溯源行動之後,一個有趣的變化。1985年黃埔江源所在的龍王山,成立自然保護區,標榜朝向生態旅遊,並以縣級公共造產方式維護經營,但是保護區裡相關的生態調查,卻在2003年左右才開始。

2、聚焦的濕地系統

溯源成為重新凝視河流的開端,核心落在地理查證與歷史追尋之上,甚至造就江河源頭的景觀據點。缺乏生態思維的環境保護,常常讓生態只是成為一種空泛名詞,甚至作為一種接近自然的新旅遊型式代稱,但是這樣的生態思維,也隨著中國和國際接觸的增加,開始有著轉變。

1992年,中國加入《國際重要濕地公約》,著重在重要水鳥棲息地的保護,直到2000年頒佈《濕地保護行動計畫》,濕地保護觀念開始擴散,2002年成立《濕地公約》履約辦公室,2004年制訂《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》,按照規劃內容「從2004到2010要划建濕地自然保護區90個,投資建設濕地保護區225個,其中重點建設國家級保護區45個,建設國際重要濕地30個,濕地恢復71.5萬公頃,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38.3萬公頃。
到2030年,中國將完成濕地生態治理恢復140萬公頃,建成53個國家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範區,全國濕地保護區達到713個,國際重要濕地達到80個。」

目標導向的濕地整治,讓重現濕地成為一種治理績效,常常在樣貌之外,忽略掉濕地中生物多元化的意義。在為期十天的參訪行程中,分別拜訪三垟與下渚湖濕地,二塊濕地面積都相當廣大,幾十年的發展,濕地系統有著居民不斷開發佔居,過度養殖造成水質優氧化,以及工廠設立形成的水質污染,當地政府都在短短幾年間,遷移、拆除濕地上數千家工廠或民宅,還給濕地應有的樣貌。

但是濕地復育,並非只是處理陸域上的房舍,更重要是水質的復原,以及污染源的控制,而這也是中國濕地整治的痛處,濕地範圍內有決心、有魄力,但是面對連通濕地的河流系統,在濕地外受到工業污染的問題,就牽涉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衝突。會議中請教流域整治規劃領導人對衝突的看法,他不諱言,必須要看省級領導人的決心,在經濟發展與濕地保護之間,求取一道平衡。

經濟發展成為中國的前進鐵律,濕地復育在觀光角度上,也擔負經濟發展之責,仔細觀察濕地復育,拆掉舊的工廠或民居建築,其實也新添許多景觀建築,這樣的濕地思維架構在重現「江南水岸、魚米之鄉」的歷史景觀上。一旦濕地整治,太過向觀光化發展,一眛為遊客準備,就如關渡濕地公園何一先處長所言,遺忘濕地生物多元的意義,過度人工整治,反而是一場災難。

3、困擾的流域整治

濕地有觀念上的問題,但是不能不稱讚,至少中國開始重視濕地的重要,也願意進行復育整治工作,問題是連通濕地的流域整治,卻成為一個長遠又頭痛的問題。在參訪的浙江省區域內,河流一樣存在工業污染與生活污水的問題,當地政府幾年來進行污染工廠整理,以及污水下水道建設,解決長期存在的污染問題。

但是另一種污染,卻是伴隨著城市建設不斷擴大,因為建設需要砂石,在浙江境內砂石運輸,多半依靠船舶,形成在錢塘江面以及大運河內,長龍般的運砂船,來回在河道上穿梭。這些運砂船簡易老舊,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載著大量砂石行駛河道,那些烈日揚塵,雨天排泥的沙石污染,讓許多河流翻攪著黃色河水,形成河流混濁的現象。

另一方面,為了保護城市,許多自然河道不斷整治,築起的高堤,增修的堤壩,河流人工化的問題相當嚴重,這也是現代河流治理,過於偏向排洪與景觀工程,完全以保護城市、打造景觀為思考核心,造成的結果就是斷絕土地與河流的關係,影響生物多樣性,更糟的是過於侵入河水流域,一旦暴雨暴洪,河水溢堤、河道潰堤,造成的危害相當嚴重。

整治流域,從排除污染,進到恢復自然的觀念,對於迷戀工程至上的中國,思維轉變還需要一段時光。

4、摸索中觀念推動

對於環境保護的思維,中國並非陌生,在近幾年國際會議的舉辦,以及前往各國的參訪學習,一些新的環保用詞與理論,都可以發現從事環境工作的官員都懂,甚至能夠援以引用,但是深談之後,發現在字眼之後卻是相當空洞。

空洞的問題,來自限縮與失根的原因,也就是「麻煩與榮耀」的環保思維。

將環保視為「文明城市」的榮耀指標,中國在各省市推動的環保活動並不少,但是這些活動多半是屬於生活習慣的改變,不要亂丟垃圾、垃圾回收、節能減碳新生活等等活動,在這些榮耀的背後,政府樂意推動,但是碰上企業、工業、經濟導致的環境問題,態度與魄力就變的曖昧不明。因為在中國,許多企業仍是官辦企業,一旦推動環境事務,成了影響企業發展的經濟危機,環境保護變成麻煩,政府部門變得小心翼翼。

因此,有限的環境事務推動,讓活動增加城市榮耀,不需製造麻煩。

另外,在官方以不製造麻煩的環保觀念推動下,中國環境運動不是從民間生根長出來,而是官方給個範圍、目標,變成一種運動來推廣,久而久之這種失根性、躍進式的環境保護活動,只會形成一種表面的形式,沒有真實根基。

限縮與失根,讓中國環保活動,比較像嘉年華會,不同團體爭取關心環境的榮耀獎項,但是在活動的背後,其實不見的真懂,或是會真做。這點和台灣有點相似,政府常常舉辦許多環境活動,來彰顯城市榮耀,但是遇上企業污染,馬上就是一樣推縮,「麻煩與榮耀」的環保思維,成為二岸政府相同的問題。

二、民間的努力

1、悲劇性的抗污英雄

政府推動,民間失根,中國有沒有起自地方的環境運動?其實有的,只是他們相當微弱孤單,甚至面對更大的危險。

錢塘江畔的韋東英女士,世代原本是漁民,但是工業區的開發,以及城市的發展,帶來河流的污染,嚴重影響漁民的生計,她從十多年前開始,就不斷出船巡查,舉報污染排放,對抗污染企業,被喻為錢塘江抗污英雄,但是換來村民的敵視與政府的關切。孤單的環境行動,無法改變大環境的開發,原本的熱鬧漁村,被工業區切割的支離破碎,居民也紛紛離去,留下破落的場景。

另一位居住杭州市奉口村的陳法慶先生,多年來村子飽受沙塵之害,因為當地採集砂石的工業,挖掉一座座山,也造成河水與空氣污染,陳先生苦心對抗,一路研究法律不斷告官,甚至最後控告中國總理溫家寶,在中國這種大膽的舉止,為他贏得中國第一農民的封號,但是也面臨家宅被二度縱火的危險。但是有趣的是,他是農村居民,自身有投資事業,能有更多的金錢,進行污染的對抗,甚至希望到國外買廣告,控訴中國農村環境的問題。

2、中國的農村問題

中國農村快速消失中,一個因為經濟發展帶來的開發與污染,一個因為農村凋蔽造成人口外流,另一個是不當農作方式斷絕農村生機。農村的消失,也意味著土地的沈淪,更是造成環境的危機。2008年訪台的甘肅綠駝鈴組織,說明中國西部面臨沙塵暴的問題,根源就是農村離農,造成許多田園荒漠化,在國際關心之下,紛紛種樹阻擋荒漠化,但是最根本的方式,就是讓農民願意耕作,守護土地。

救農村,成為中國重要課題,在交流行程中,一位任衛中先生以傳統泥石竹木建材,重新打造中國新農舍,建築上除了有節能減碳的環保思維,更重要是建材取自於土地,避免大量外購,壓縮建築成本,讓每棟農宅房舍的造價,維持在八萬人民幣左右,他認為讓農民蓋得起房屋,解決農民居住問題,才有可能搶救農村。他以個人力量,想要打造一處處的生態農村,但是極為諷刺的是,在他新農宅的實驗基地旁,大量水泥房舍被建立,完全破壞他的農村想像。

3、無力的民間社會

中國環境問題,牽涉到土地全面國有化的制度,當國家有政策,規劃取回土地開發建設,在地居民常常難以對抗,只能任由國家安排遷居。另一方面,民間社會的環境意識,仍是極為薄弱,除非環境惡化到過不下去,才會發出抗議之聲,一般人多數選擇沈默,甚至也加入毀壞環境的行列。前往農村裡,處處都在建設開發拼經濟,原本優美的農村環境,變得支離破碎,其實如同台灣1970年代的翻版,高度的農村工業化,造成環境的破壞,惡果至今難以消除。

民間社會的弱化,讓國家更無阻礙的推行計畫,一旦全力經濟開發,更多的農村瓦解,土地也深受傷害。

三、組織的因應

1、環境組織的出現

中國的環境組織出現,其實很早就有,但是多半是介紹自然之美,或是推動家園整潔的關懷型環境組織,比較是靜態的文宣活動。理念型的環境組織出現,也是最近十年開始發展,開始對家鄉環境問題的反思,在2008年、2009年來訪的中國環境組織成員,每個不同組織都有不同的關心課題。這些環境組織已經不再是早期看山看河保護稀有動物的關懷組織,而是進入對抗污染、提倡節能,具有行動力量的現代型環境組織。

中國的環境組織,多數附生在官方組織之下,少數接受外國經費的援助,組織成員由核心幹部與志願者組成,成員分散各地,彼此高度依賴網路聯繫,更重要是因為各省市土地遼闊,環境議題相當繁多,在成員有限之下,只能針對重要議題進行活動。

2、摸索對抗的底線

中國環境組織成員,許多是知識精英,對於國際環保趨勢毫不陌生,當然也清楚國際間環境抗爭的行動。但是在中國,組織本身就是敏感的字眼,縱使在改革開發之後,依舊對民間形成的組織多所關心,採行註冊許可制。因此,面對制度上的限制,中國環境組織採取一種「觀念共生、行動暗中」的分合策略。

所謂觀念共生,就是一旦官方以榮耀態度,推行節能減碳、清淨家園的環保觀念,環境組織就以合作方式推動活動,創造出城市共同光榮,但是一旦面對官方視為麻煩的污染與開發問題,環境組織就以分散低調的方式,進行環境調查,並且適度發佈。在中國,環境組織難以推動公開的抗議活動,只能以呼籲關心的方式,引發輿論造成改變。

在這趟交流行程中,十多位來自中國各省市,關心中國水環境問題的環境組織成員,趁著接待行程的相互見面,召開會議討論組成江河保護聯盟,組織成員不諱言,這種省市聯合的串聯組織,在組成上仍是有心理壓力。因此,花費一段時間,在發佈的宣言上,表達關心環境,以及合作追尋環境保護的態度。

3、回歸民間的使命

因為大環境的先天限制,環境組織的環保行動,其實很難發展成為一種環境運動,無法採行街頭抗爭方式,只能透過媒體書寫文章,或是成為新聞,來讓事件曝光,形成輿論壓力。但是這樣的策略選擇,也形成過於重視媒體報導,卻喪失民間組織的工作,一如前述的抗污英雄、中國農民,媒介媒體報導事蹟,卻無法在鄉間協助培訓組織,凝聚居民共識的力量。

這也是「精英型」組織的致命傷,當環境行動失去民間社會的連結,組織的行動成為另一種「環境想像」,因為陌生,因為階級界線,環境組織宣揚著美好家園的想像行動,卻是很難落實到民間。這也是中國環境組織到台灣參訪,拜訪許多「蹲點」的社運組織,感到十分欣羨。對於中國環境團體,深刻瞭解農村的生活細節,從民間出發救故鄉,成為最終必須面對,也必須實踐之事。其實這種貼近農村、貼近土地的運動型式,他們並不陌生,早期中國「下鄉」的工作,其實就包含著這種深度理解的精神。

四、媒體的表現

1、環保的唯一出路

在中國,失去民間集體抗議,甚至選舉造成改變的制度限制,環境運動成為媒體上的角逐工作,無論民間個人或環境組織,都依賴大眾媒體的報導,希望事件曝光,引發輿論,造成政府的注意與改變。但是同樣的問題,依舊是媒體很難長期關注或扮演組織角色,至多對特定事件,進行片斷報導。

交流期間,遇見中國媒體工作者進行交談,針對環境事件報導,他們重點放在「打特權、抓黑心」的新聞事件上,許多新聞工作者有其熱情,但是也有工作表現的壓力,希望找出重要和獨特的報導,來成為熱門新聞,甚至能夠從地方跨越到中央。這樣的選擇,其實也篩選了新聞的呈現,再加上過於敏感的新聞事件,常常難以見報。因此,更是在選擇上、寫法上,有所因應。

2、大眾媒體的侷限

在中國,媒體多為政府成立,但是深談之下才發現,在民間企業蓬勃發展之下,許多民間企業以捐助或投資方式,間接取得媒體的經營權,形成表面的是政府成立,私下是企業管理的結構。因此,在環保事件報導上,也會有避免傷害企業利益的考量,成為另一種的新聞控制。

反倒是許多媒體記者,透過網路發佈許多消息,在中國特定幾個論壇、網誌,成為獲得第一手訊息的管道,甚至在特定議題上,能夠快速散佈與聲援,形成不同的輿論壓力,再讓大眾媒體循線追蹤報導,擴散到廣大的民間社會,這種「暗中做大,公開報導」的媒體策略,形成一種有趣的媒體策略。

五、台灣的反思

十天的交流行程,以及中國環境團體的來訪,讓人看見兩地之間的差異,其實在政府過度追求經濟發展,傷害環境的現象上,彼此不分軒輊。差別的是,台灣有從民間根生的環境組織,透過社會運動方式,堅實的守護環境,中國的民間社會力量仍很薄弱。但是,相對而言,中國環境團體的學習力量很強,並且高度與國際接軌,一旦突破制度上的限制,發揮的效力更是相當驚人。

在參訪過程中,讓人驚訝是中國環境組織成員的年輕化,許多高中生、大學生即已加入環境組織,並且擔任組織內的重要幹部,開始和官方部門展開「分分合合」的環境折衝,那種拉捏分際、獲取目的的談判手腕,讓人折服新一代年輕人的智慧。同樣在政府部門,幾位擔任環保事物的官員,深談之下對環境也有期待,甚至對於過度開發的中國未來,也是深具憂心,只不過在拼經濟的大環境下,必須遊走在中央政策的縫隙間,和環境組織達成一種不能明說的默契。

中國環境有問題,但是也看見關心環境的力量在崛起,台灣環境運動發展甚早,環保觀念從對抗污染走到保護家園,生態思維從人類安居進展到多元共存,其實很多觀念都可以交流給中國的朋友。環保無國界,當在世界越益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國,能在生態環保上負起更大責任,甚至形塑一個追求自然的民間社會,也是世界所期待與樂見。

長期以來,二地間經濟與文化的交流,影響中國的發展,也許在此刻更應加強生態環保的交流,協助中國向生態大國的轉型發展。同樣的,台灣也必須反思,在一些追求「文明城市」的努力上,一些保護濕地、保護江河的行動都在進行,雖然不盡完善,但是至少願意做的態度,也值得台灣學習。

如同在交流會場,一位中國年輕志願者在聽完台灣環境運動經驗,面露欣羨神情,但是在私下交談時,一句「台灣不是還在毀濕地?」真讓人啞口無語。該反思的,對於生態環保,誰都該謙卑以對!

分類:環境, 交流標籤: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