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夜趕路,在八月八日晚間十二點過後,才抵達安吉劍山村的新農宅參訪地點,但是疲憊的體力,加上幽暗的夜色,根本無法看清來到什麼地方。
九日清晨,走出屋外,才看清安吉黃埔源生態民居的樣貌,幾棟混合土、磚、竹、石不同建材的房舍,分散不同區域,以一種實驗風格,找尋中國新農宅的綠思維。
在交流的過程中,新農宅的建造者任衛中表示樣貌,想要建造新農宅,完全是因為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變遷下,中國農村傳統建築被捨棄,大量混凝土被使用,農村變得千篇一律。
更重要是任衛中分析,中國農村每年有八億平方公里的面積,新建大量農宅,這些現代農宅消耗的建築材料,至少有八億噸溫室氣體被排放,對大環境造成嚴重危害。
因為環保理念,以及對傳統農村特色的堅持,任衛中從2005年開始,就自行出資開始中國新農宅的建造實驗。
其實任衛中的新農宅,一點也不新,他完全取材傳統建築的材料與工法,在結合新的室內設計觀念,讓老建築在低成本、低耗能上,開始有著綠思維。
這樣的綠思維,不只建材就地取材,省掉外購、運輸等等能源消耗,更重要是在這些老建築裡,其實早保留著通風、保暖、易於修繕的種種綠建築特性。
(p2)
建造新農宅,任衛中前後蓋上四棟實驗房舍,分別從建材的混合運用,以及面對災害的結構調整上,讓傳統農宅有著新的工法,並且將新工法規格化,方便大量建造,以及讓建造成本壓縮在八萬人民幣內,讓農民有能力建造。
任衛中說他的目標,不是建造理念中的生態農宅,而是必須能夠實用與推廣。
任衛中的做法,提供我們一個思考,所謂綠建築,不一定需要全盤西化移入,而該是回到傳統老建築裡找智慧,並且讓傳統屋不只是懷舊建築,而是適合生活的居住。
(p3)
任衛中的生態民居,具有強烈的啟發性與實用性,但是諷刺的是,在園區的周遭,大面積的混凝土現代農宅興建著,成為一種強烈的對比,也壓迫著任衛中新農宅的寧靜。
面對巨變,任衛中無奈表示,大環境在變,他只能以微弱之力引發社會關注,為中國農村建築,找尋新的出路。
(p4)
在參訪完安吉生態農居,以及拜訪黃埔江源頭的行程後,轉往一個臨時增加的行程,參觀杭州中學生到社區推動「減少廢物」行動。
原本大家對於相當密集的行程,已經奔波到疲憊,面對臨時增加的行程,更是覺得太趕。
但是感動總在意外之中,原本想著中學生到社區宣傳,應該是相當公式化,說說話、打打氣,合影結束。
但是到了現場,才發現這些高中年級的學生,到社區為國小小朋友與家長,宣傳減廢的觀念。
雖然桌上放著全世界都一樣的回收方法,將廢棄物回收再造成用具或玩具,但是重要的是,在這個減廢剛起步的城市,這群環保小尖兵,就這樣一個社區又一個社區的推廣。
其實,很多減廢觀念,她們不一定全懂,但是那種環保志願者的熱誠,就讓人感動。
交流時刻,關渡濕地公園的何一先處長告訴她們,減廢除了減少垃圾量,廢棄物的再生利用,不能只靠民間轉化做玩具或用具,政府、企業也必須投入減廢工作中。
(p5)
他以身上穿的T恤為例,表示這是利用寶特瓶再生抽絲紡織所製成,引起社區的一陣好奇,也懂得在苦行推廣減廢之外,民間、企業與政府,三者合力的重要。
一些觀念的交流,讓這些年輕志願者有新的觀念,以及新的想法,也讓一趟意外增添的行程,有著不同的感動。
交流行程很趕很累,但是在一個個不同的地點上,學到觀念,也放出想法,在守候地球環境的共通心意下,看見願意努力的心靈。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