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工業區高度閒置,為何灣寶執意要蓋?
4月6日聽了營建署區委會中,後龍科技工業區的說明中,終於恍然大悟。
後龍科技工業區從2006年規劃以來,一直陷在工業區荒廢閒置,開發的目的在於工程利益的想法上。但是,走入岐途身陷金融產業的朋友提醒我,局勢變了!
什麼變了?他說,這幾年台商鮭魚返鄉,銀行的借貸融資明顯上昇,工業區不再那麼荒涼!
所以,苗栗縣政府人員,在區審會上說的沒錯,工業區使用率明顯提昇,只是他沒有說出實話,工業區裡來的是什麼?
中國的變化
台灣從2005年推動鮭魚返鄉計畫,向前往中國投資的台商招手,希望回台進行投資設立工廠,但是成效緩慢,不是因為政黨色彩,而是因為沒有人想離開工資低廉、環保簡陋的中國世界工廠。但是,2005年中國「十一、五」外資運用指導原則的頒佈,以及2008年勞動合同法的實施,許多台商發現一切改觀。
「十一、五」指導原則共有七項任務,說穿就是中國對於外資企業運用的態度,其中「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」中,嚴格「限制低水平、高耗能、高污染的外資項目」,標示中國對於污染企業的管制,作法從銀行的銀根緊縮到地方的舉牌警告,許多具污染性值的台灣企業人人心慌。
再加上2008年勞動合同法的實施,算是資本中國的勞工軟著陸政策,二十多年資本家帶頭衝,創造中國的火紅經濟,但是中國政府怎麼會不知道,中國歷史以來,創造財富的是商人,但是能顛覆國家的是工農大眾,確保勞工福利,穩定民心,成為中國在暴富之後,必須回頭安撫貧富差距加大的勞工大眾。
從環境到勞工,中國開始找不良企業開刀,敢開刀因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,以及本身就是巨大市場的現況,太多外資湧入,以及當地企業設立,產業已經從「有得吃變成挑好吃」,已經不在乎「表現不佳」的企業走路,甚至在優先照顧中國當地企業下,其中第一波開刀就是外資企業。
很多外資廠商,包括台商,當初遠走中國,一部份是看見市場利益,一部份是因為低價勞工與環境污染問題,將工廠前往中國,在勞工低廉、環保不彰下,成就血汗之財,如今中國態度胚變,台商個個心寒,開始觀望中國的態度與決心。
台灣的因應
面對中國的轉變,台商返鄉潮在2005年就開始出現,許多台商仍處於觀望中國、探路台灣的心態,畢竟工廠生根,要一下子移轉並不容易,加上台灣態度不明,中國待不下,台灣也不一定回得來。但是,中國的管制緊縮政策,越益明顯,許多台商紛紛返台,除了探詢投資設廠的地點,也評估台灣對於環保與勞工政策的底線。在台商之中,待不下的工廠,想辦法整廠遷移,體質較好的工廠,則採取「中國加一」的策略,讓母廠留在中國,回到台灣設立新廠,萬一中國風險產生,公司可以立即在台接手生產。
2005年台灣就有因應台商回流的政策小組,並由僑委會設立「鮭魚返鄉專案」,2007年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成立台商回台投資服務辦公室,2010年五月立法院通過「台商回流及吸引廠商進駐工業園區政策」,要求經濟部工業局配合檢討工業區售價,釋出台糖土地,以及針對閒置工業區進行規劃。
問題是,在這些台商之中,幾十年沒想回到台灣,近年中國經濟火紅,此時才回台投資生產,改變的動力說愛台太可笑,說歸鄉太荒謬,商人在商言商,回台不是台灣市場利多,就是中國生產利空。根據資料,中國環境勞工政策轉變,2007年在深圳的4千多家台商工廠,就有一成因為污染問題被迫關廠,東莞的6千7百多家台商工廠,關廠數也超過一成,光是深圳、東莞兩地相加,就有超過1千家台商關廠。
中國待不下,台商成為鮭魚返鄉,但是台灣有沒有在這波返鄉潮中,基於環境保護、勞工保障,對於體質好、有助產業昇級的台商,給予最大協助,還是為了投資績效,照單全收。提出所謂低水平、高耗能、高污染的工業投資審查管制,根本無法執行,變成經濟部為衝高投資數字,樣樣全收,遺留的問題,交由環保署頭痛,或是直接下放到地方縣市處理。
這波台商回台投資潮,從95年到99年1月,回台投資件數共有340件,投資金額約新台幣745億元,透過經濟部的窗口,全台找尋適合土地開發建廠,台灣各縣市都以搶食這塊投資大餅,作為縣市經濟績效的強心劑,於是各縣市強力招商,掀起新一波的工業區設立狂潮。
以苗栗縣為例,苗栗縣長劉政鴻自傲招商成績1739億元,並以此成為遠見雜誌評比績優縣長,但實際上因為苗栗為於竹科與中科之間,成為許多投資企業設廠的首選,甚至根本與高科技產業搭不上邊的傳統產業,也想擠進科學園區聚落之間。於是,這些由工業局或縣市主辦開發的傳統工業區,美名為「科技園區」,能夠魚目混珠沾上「科學園區」的稱號,更重要是幫助廠商,爭取享受科學園區的相同優惠。
在苗栗縣內,從續開發到新開發,一口氣打算開發近十個工業區,工業區開發數量幾乎是全國之冠,特別的是其中除了竹南、銅鑼科學園區之外,其它工業區幾乎都是因應台商回流,續增或新設的工業區。
環境的危機
環顧現今各縣市工業區開發,根本毫無邏輯可言,各個縣市都在搶食投資大餅,比地理優勢、比建造速度、比提供優惠,各縣市從中央找資源,提供台商回流進駐,甚至已經到先來設廠,其它一切好說的全面開放。
位於灣寶的後龍科技工業區,其實只是眾多工業區的縮影。在縣府開發說明中,進駐工業區廠商如同大拼盤,從電子、生技、機械、塑膠各類性質工業都有,其中15%強調是輔導就近產業進駐,卻未說明另外85%產業從何而來?甚至是什麼性質的產業?
這也是台灣環境的新一波危機所在,當中國開始整頓境內污染產業,這些在中國無法立足的「黃牌(列入觀察)紅牌(已被警告)」企業,開始回流台灣,中央政府將這些污染企業視為投資鮭魚,甚至總統還高興連「大鯨魚」也回來,問題沒有考慮這些生產PBC板、橡膠、化工等等有高污染、高耗能產業,一旦回台造成的環境問題,只是沾沾自喜投資數據的增加。甚至形成中央端出用地優惠、稅款補貼,地方政府廣設工業區虛位以待,來吸引台商返鄉,一旦進駐生產,開始污染產生,台灣二十多年的河川整頓、土地療傷,又是完全毀於一旦。
更重要是,許多投資設廠的企業,根本不想前往如彰濱工業區,位於濱海地處的偏遠工業區,另外一些老舊閒置工業區,在幾十年變遷後,已經緊密連結市鎮,一旦設廠造成污染,產生的民怨更是驚人,這些污然工廠不敢進駐。於是,開發農地、濕地、山坡,成為新工業區的優先選擇,後龍工業區的灣寶農業特定區、中科三期的后里農場、中科四期的二林農場、彰南工業區的溪洲農場等等、這些完全未受污染的農業素地,成為這一波工業開發的犧牲品。
但是犧牲的並非工業區開發下,流離失所的農民,因為一個工業區開發,水源的搶奪,連通道路的設計,整個工業區系統的開發,破壞的是更多土地,以及更廣泛的人群受到影響。至於所謂工業區創造就業機會,政府從沒有說明,這些在中國依賴低廉勞工的工廠,回台之後如何要求政府,開放外勞聘僱,以及讓外勞與基本工資脫勾,方便他們繼續剝削謀利,創造的工作機會,怎麼會是台灣當地勞工擁有。
灣寶的悲傷
這波避難返鄉的工業區開發,如同創造新的綜合工業區,散佈在台灣田野,它宣告台灣產業提昇的失敗,政府高舉生物科技、精緻農業、綠色能源、醫療照護、觀光旅遊及文化創意等六大新興產業,卻在此時無法為台灣產脫胎換骨,創造亮麗經濟成績,回過頭來卻要依賴許多中國待不下的產業,衝高經濟成長的數據,無異是最大的歷史反諷,當初因為台灣環保規範、勞動條件要求較高,部分廠商出走中國,卻在今日中國管制污染,台灣成為污染的接受國。
回到灣寶,一個優良的農業區,無論產值多少,有其安適自得的生活方式,如果政府真有心開發,照顧當地發展,也應該從精緻農業、觀光旅遊等角度進行規劃,以灣寶已有的優良農地,做出更好的發展規劃,怎麼會是將優良農地變成工業區。
現今後龍工業區的審查,落在創造財富的工業區,取代貧瘠的農業區的價格選擇上,縣府卻沒有完整揭露,倒底是什麼樣的產業進駐,帶來何種污染,一如國光石化、中科友達等,明確審核產業的污染疑慮,再來談工業區開發。怎麼會是什麼工廠進駐都不清楚,就想先通過一塊土地開發,讓各式產業進入,一旦開發完成,才發現產業污染問題重重,就算擋下污染工廠,灣寶農地也開發的早已死亡。
恐慌的未來
中國台商返台,已經成為一股浪潮,如今富士康引發的跳樓風波,不是郭台銘企業版圖的單一危機,而是所有台商都在觀察,中國政府對於外資企業與中國勞工衝突時,表現的是什麼最終態度,會不會壓制勞工、協助企業,尤其對一個台灣首屈一指的企業,事件的結果,更成為廣大台商在中國走與留的重要考量。
當富士康撐不住,郭台銘必須親上火線,甚至做出企業最不願的調升工資解決方案,傳達的意義就是中國不再是低價勞工的樂園,新一波台商返鄉潮,勢必更興旺,而這些在中國剝削勞工的台商工廠,回到台灣也不會搖身變成慈善事業,看準政府要投資績效,創造政治競選籌碼的心理,更是在土地、環保、勞工、補貼上,要求更多放寬與優惠。
從宜蘭隆德到高雄本洲,台灣為台商鮭魚返鄉的新據點,在各地廣設擴建工業區,灣寶只是這一波開發中,一個無奈的犧牲者,更廣大的的環境危機,散佈在各個縣市的農村之中,沿著政府口中西部生產群聚的聚落鍊結,在台灣西部劃出一條寬廣的紅色危機帶。政府說,那是國家發展的榮景,但是卻不顧土地的傷害、居民的流離,以及河川的重創。
從灣寶農民、中平農民、竹南農民、后里農民、溪洲農民、甚至屏東六塊厝農民,紛紛加入抗議之列,發出不平之鳴,這波因應鮭魚返鄉的工業區開發潮,已經不是個案,牽動整個工業政策與環境政策的問題。更不該成為中央招商,分地分批發包各縣市進行開發,形成先期管制失靈的現象,讓苦果由居民與環境承擔,而該是有一個整體的政策評估、監督,台灣倒底需要什麼產業?或者台商返台的產業,必須有何種管制與監督?而非中央、地方在搶食經濟績效下,放任新的污染風險出現。
灣寶的開發問題,也是其它工業區開發的問題,面對台商返台設廠,政府必須說明工業區的有意進駐廠商為何?以及查核公佈他們在中國的生產記錄,作為評定設廠,以及開發工業區的依據,絕不應把開發工業區當成空白支票,變成先看熱潮開發土地,再拼績效塞入廠商的怪異道理。
2010年6月19日是灣寶西瓜節,有空去灣寶走走,看看那塊那塊美麗土地,也拜訪守護鄉土的居民,他們不是只為灣寶一地而戰,而是提醒人們,從灣寶的開發破壞,看見台灣環境的新危機。
發表迴響